0792-8552077
当前位置:首页 >> 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
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更新时间:2020-11-20

安全评价报告网上信息公开

报告编号:赣通尾现评字[2020]008号

项目名称

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项目简介

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位于赣州市定南县岿美山镇三亨村金鸣小组蛇形梗大窝,属定南县岿美山镇行政管辖,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072879280468XB,经营范围为铜、锌、钼分离加工、销售。公司所在地有乡镇水泥公路与县城相通,东距赣粤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约5**,西距105国道约10**,交通较为方便。现有员工20人。

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位于公司所在地东侧约500m,选矿厂位于尾矿库西侧上游的山坡上,距离尾矿坝500m左右,库区上下游1000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大型水源地、水产基地,无一户居民,无**和省重点保护名胜古迹,地质构造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库区汇水面积为0.36km2。

该尾矿库坝型为机械碾压土石坝,一次性筑坝,坝高25.9m,坝顶高程375.0m,原地面高程349.1m;排水系统为斜槽+连接井+涵管+消力池,同时设一套溢洪道排洪。总库容52.27万m3,**库容41.82万m3,为山谷型五等库,服务年限约10.1年。目前已占用库容约32万m3,库内水位为372.5m。

该尾矿库工程勘察由江西金新勘测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工程设计及安全专篇由厦门紫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完成,江西君宏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建设施工,赣州龙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为工程监理单位,江西通安安全评价有限公司进行安全验收评价。2014年10月29日取得原赣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赣)FM安许证字[2014]B071号)。2017年11月办理了延期换证(证号:(赣)FM安许证字[2014]B0048号)。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2020年6月16日取得了赣州市安全生产**颁发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证书号:{赣市AQBKSⅢ[2020]005}。

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以及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法规规定,为了该尾矿库安全,按时办理尾矿库安全许可证延期换证,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冷水坑尾矿库进行安全生产现状评价。

按照《安全评价导则》的要求,我公司安全评价人员于2020年8月15日对该矿尾矿库进行现场勘察,收集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尾矿库设计和评价资料、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资料。根据该尾矿库的筑坝方式、尾矿排放形式、防排洪构筑物的特点和尾矿库的地理环境条件,针对矿山对尾矿库管理体系、制度、措施和技术装备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该评价项目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通过划分的评价单元及单元内的因素逐项进行分析、评判,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为该尾矿库安全生产许可证延续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结论:

1、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不构成重大危险源。对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 (安监总管一〔2017〕98号),未发现该尾矿库存在有判定标准中所列的十二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尾矿库在今后运行中可能存在:滑坡(坝坡失稳),洪水漫坝,渗漏,排水、泄洪构筑物破坏,排水涵管渗漏、垮塌,裂缝,淹溺,高处坠落,库区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不良环境因素,其他因素造成的病害。

2、该尾矿库不在工矿企业、大型水源地、水产基地、**和省重点保护名胜古迹的上游;库区地质构造简单,不压矿,有足够的库容和初、终期库长,库址选择合理、建库条件较好,尾矿输送经济合理,周边环境单元符合规范要求。

3、该尾矿库的筑坝方式,坝型、坝体结构、坝高与设计相符;尾矿库运行期间存在滑坡(坝坡失稳),洪水漫坝,渗漏,高处坠落,库区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风险,其危险等级为 Ⅱ-Ⅳ。通过采取**措施,潜在的危险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经复核稳定性,尾矿坝坝体的稳定安全系数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均满足规范要求。坝体单元满足安全条件。

4、尾矿库现有排水、排洪构筑物尺寸、型式及布置符合设计要求,排洪系统未出现堵塞、坍塌、裂缝、变形、腐蚀、漏尾砂等不良现象,运行情况正常。经洪水计算和排洪验算,排洪能力可满足设计洪水标准下安全运行的要求。

5、尾矿库已设置沉降位移、浸润线观测设施和水位观测装置,按要求进行了定期观测,观测数据可用于指导尾矿库管理,安全监测设施单元可满足尾矿库安全运行的要求。

6、通过对对库区环境、放矿管理、尾矿库主要作业活动、安全设施、安全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其潜在的危险通过采取**的管理、技术措施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尾矿库其他单元基本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7、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取得了安全生产知识与管理能力考试合格证,尾矿工2人经培训获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持证上岗;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事故应急救援小组;2020年5月16日组织进行了溢洪道山体滑坡事故应急演练,定南县应急管理局**参与观摩,演练活动得到应急部门的肯定;与赣州市矿山救护支队签订了矿山事故救援协议;公司建立了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并认真执行;尾矿库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已达标三级。该尾矿库安全检查表得分率为96.4%,安全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活动。尾矿库安全度定义为“正常库”。

综合结论: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为正常库,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在采取了本安全评价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后,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江西利鑫铜业有限公司冷水坑尾矿库安全设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

委托单位联系人

赖俊平

联系电话

13707026317

项目组长

李乐农

技术人员

——

报告编制人

李乐农

报告审核人

施祖远

技术负责人

李舒椿

注册安全工程师

李乐农、田美智

过程控制负责人

刘贇

参与评价安全评价师

田美智

现场工作人员

李乐农、田美智

主要任务

现场收集企业基本信息,对企业周边环境及尾矿库主体及配套安全设施、安全生产管理、应急管理、前置条件等进行了实地检查,采集现场影像资料。通过对尾矿库周边环境、总图布置、筑坝方式、放矿工艺、排水设施、观测设施及值班管理、应急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勘察,辨识项目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程度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和法规标准符合性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对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等进行了判定,得出安全条件状况评价结论。

现场工作时间

2020.8.26-9.10

报告提交时间

2020.9.15

其它

冷水坑尾矿库库区位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沟谷发育,库区高山体高程450m,库区低标高为库区内,高程约330m,相对高差120m。库内沟谷发育大致呈树枝状,为一北西西-南东东向 “V”型沟谷。左右坝肩山体均宽厚,边坡坡度一般为35°~45°,植被发育,坝址区自然边坡均处于平衡状态,自然边坡稳定,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选矿厂位于尾矿库上游的山坡上,高程约为+425m至+450m之间,距离尾矿库坝体约500m,库区上下游1000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大型水源地、水产基地,无一户居民,周边无风景名胜、重要铁路干线等保护区域。尾矿库下游无**和省重点保护名胜古迹,地质构造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库区汇水面积为0.36km2。

尾矿库现状坝体为一次性筑坝。坝型为机械碾压式土石坝。尾矿坝坝顶标高为+375m,坝底高程为+349.1m,坝高25.9m,坝顶宽4m,内坡比为1:2,下游坡比为1:2.5;在365m高程上设有马道,宽约2m,马道上、下外坡坡比均为1:2.5;排水棱体采用人工干砌块石,具体规格:高6.8m,顶宽1.5m,顶部高程354.4m,上游坡度1:1,下游坡度1:1.5。尾矿库放矿方式为库尾放矿,尾矿浆经滩面流入库中,澄净水汇入库区左侧库尾的积水区,经回水至选厂,重复利用。坝体下游坝坡**植草护坡,排水棱体为人工干砌块石筑成。尾矿坝坝肩和坝面原设置了坝肩沟、坝面沟,尺寸分别为0.3×0.3m、0.3×0.24m,红砖浆砌结构。

尾矿库排洪设施采用侧槽式溢洪道+消力池,日常排水系统采用排水斜槽+连接井+排水管 +消力池方式。采用各建筑物主要特征值如下:(1)侧槽式溢洪道,设在坝体右坝,由溢流堰和泄水渠组成,浆砌块石筑成,堰高0.5m,堰顶标高为+373.5m,堰宽3m,堰长为8m,堰内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泄水渠为矩形断面,尺寸为宽3m×高2m,消力池形状为长方体,规格为长8m×宽4m×高2m,均为浆砌块石筑成。(2)斜槽排水系统,为一次性建成单格矩形斜槽,横断面为宽0.8m×高0.8m,槽身厚度25cm。盖板为平盖板,规格为长1m×宽0.3m×厚0.2m。排水管采用内径700mm、外径1100mm的钢筋混凝土预制管。连接井为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格尺寸为外径2.8m,内径为2m,高为3.45m。出口消力池为水泥砂浆砌块石结构,宽4m,长8m,深2m。

目前,库内正常水位为372.5m,高洪水位为374.5m,0.5m,坝前70m滩面基本干枯、长满了杂草。但溢洪道、陡槽及消力池运行正常,排水斜槽、涵管、消力池运行正常。           

 评价人员在现场2.jpg